李白《送友人》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本书卷一独坐敬亭山等已介绍。安旗李白诗集编年注释认为此诗作于南阳(今河南南阳)。诗中“青山”似指南阳西北之精山,“白水”似指南阳东之淯水(俗名白河),是开元二十六年(738)李白之行的首途之作。特录以备考。
首联对送别的地点作了概括的描述,青山横亘在外城的北面,白色的河流环绕在城的东面。青山绿水历历在目,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作者视野十分开阔。两句对仗工整,也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郭”,外城。
颔联承上写送别,此地一别之后,友人便踏上了万里征程。“一”在这里不是数词,而是副词。“一为”与“万里”也不是对偶关系,但是“一为别”与“万里征”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所谓一别万里,不仅一别之后,友人便踏上了万里征程,而且一别之后,朋友之间也将会相距万里之遥,何时重逢,不得而知,其有无限怅惘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蓬”,蓬草。蓬草枯萎根断后,随风飘荡。“孤蓬”比喻孤零零漂泊在外的友人。五律首联不要求对仗,此诗却对仗得十分工整;颔联要求对仗,此诗却不对仗,或者说对仗得不工整,但是读起来很流畅。这就是写诗达到最高境界的李白,为了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惜突破格律的束缚。
颈联抒发送别之情。五句用飘动的浮云比喻漂泊的游子,下句用缓缓下沉的落日比喻依依不舍的老朋友的惜别之情。正如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卷十八所说:“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此外,太阳就要下山了,友人还要启程赶路,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无奈。这两句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如日本人编李太白诗醇引宋严羽评语:“五、六澹荡凄远,胜多多语。”
尾联写挥手告别。七句写人挥手,末句写马悲鸣,有动作,有声音,其情其景,如在目前。“萧萧”形容马鸣声,如诗经·小雅·车攻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班”,分别。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班,别也。”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分析道:“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
诗借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此诗以“浮云”形容“游子意”,以“落日”形容“故人情”,均恰到好处,所以能流传千古。而最后两句写朋友间相互挥别的场景,令人难以忘怀,这些都是诗歌形象的作用。
-
三郡何因此结缘,贞元科第忝同年。故情欢喜开书后,旧事思量在眼前。越国封疆吞碧海,杭城楼閤入青烟。吴兴卑小君应屈,为是蓬莱最后仙。
-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
【注释】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会心:内心有深刻体会。 翳(yì)然:树木繁茂遮蔽日光的样子。 濠濮间想:指游玩濠梁、濮水的乐趣。相传庄子游于濠梁之上,垂钓于濮水之中,后人因以“濠濮
-
竹里过红桥,花间藉绿苗。池凉醒别酒,山翠拂行镳。凤去妆楼闭,凫飞叶县遥。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
-
古代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释与译文
【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与译文]一人合抱的大树,是从细芽儿开始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一块块泥土堆积起来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抬腿走第一步开始的。老子在
-
《菊花·万年厉员外宅残菊》咏菊花诗鉴赏 顾非
-
《三国演义》第82回中描写曹丕问东吴使臣赵咨:孙权“乃何如主也”?赵咨回答:“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还接着解释说:“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者;取荆
-
作者: 黎烈文 【原文】: 回国后已经过了两个秋天了
-
申徒嘉 ① ,兀者也 ② ,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③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 ④ ,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⑤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
-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① ,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②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吕氏春秋·贵公》 【注释】 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