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张仲素》原文与赏析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写妇女怀念在外服役的丈夫而致通宵不眠的情景。第一句以夜漏之声写她长时不能入睡。“丁丁漏水夜何长”,只听得计时的漏壶在那里叮叮作响,“丁丁”迭用,表声声持续,久久听其响,便有“夜何长”之感,这又从侧面反映了她默默地听,静静地数,一声声犹如敲击着她的心扉。同时,“丁丁”之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也衬托了环境的幽静。第二句以轻云之形写她翘首云天。听漏声是在室内,见轻云则到户外。她难耐寂寞,漫步中庭,寄情明月,只见“漫漫轻云”笼着月亮,从云层里透出微弱的光线。漫漫轻云,犹如罩在自己的心头。前面这两句已写出了秋夜的清凉,也透出了女主人的内心凄苦。第三句“秋逼暗虫通夕响”,回应首句,但所取角度不同。“暗虫”,指蛰居于草丛墙脚的一些鸣虫。同时也表明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这些虫子被秋“逼”出声,且“通夕响”,从通宵听到虫鸣,可见她是整夜失眠;从“逼”字,透出时令已晚,凉意已足,秋凉也逼着她通宵想。她想到丈夫在外含辛茹苦,北国严寒,秋来更早,不知在外饱饿冷暖如何,于是从内心发出呼告:“征衣未寄莫飞霜”。她求告老天不要早早就降霜,以免丈夫在外无衣御寒。彻夜苦思,给秋“逼”出了如此的求告,实是使自己警醒,苦思苦想无济于事,还是赶制寒衣,思妇的深情厚意,于此袒露无遗。结句峭拔精警,使全诗精神振起,也使它在同类诗作中闪出了异彩。
-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是受到杜甫、元结、韦应物等人推重的诗人,韦应物曾以“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的诗句盛赞过他的才华和名声。然而,这位诗人
-
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便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都咬破矣。 【注释】 杜:杜绝,制止。幸:宠爱,
-
张说《恩敕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恩敕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张说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
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青。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白狗斜临北,黄牛更在东。峡云常照夜,江月会兼风。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亦知行不逮,苦恨耳多聋。
-
翁卷《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译文】 满天的秋意将晴日清澄的水湾涂抹了一层冷色,无数的峰峦忽远忽近高低起落。我悠闲步上山来赏看野水的澄澈,忽然在水
-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其三)》 想见苏耽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 ① 骐驎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 ② 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 ③ 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 ④ 【注释】 ①苏
-
隆冬,万物萧瑟,一片宁静。窗外,漫天阴霾,朔风劲吹,寒气袭人。我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呆久了,想到外面去透透气、散散心,让自己焦躁紧张
-
《古代兵法散文·黄兴文集》原文鉴赏 [原文]在
-
《梅花·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一》咏梅花诗鉴赏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