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诜《玉楼春海棠》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玉楼春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王诜
锦城春色花无数,排比笙歌留客住。轻寒轻暖夹衣天,乍雨乍晴寒食路。花虽不语莺能语,莫放韶光容易去。海棠开后月明前,纵有千金无买处。
本词作者王诜在元丰二年(1079)曾“坐罪落驸马都尉,责授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昭化军在四川境内。可能是作者有事到成都去,在那里受到了朋友们的热情款待,并摆设酒宴,歌舞奏乐来招待他,当时正值寒食节,春风骀荡,春光明媚。他看到海棠花盛开的景象之后无比喜悦,即兴写下了这首词。
“锦城春色花无数,排比笙歌留客住”二句写明地点时令及朋友们盛情留客的情景。“锦城”即“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古代的锦官城是成都的少城,晋桓温平蜀时被毁掉。成都城里一片春色,鲜花无数,姹紫嫣红。朋友们摆上酒宴,吹笙奏乐又有歌女低徊吟唱来招待我挽留我,盛情难却。“轻寒轻暖夹衣天,乍雨乍晴寒食路”写当时的节令与气候特点。天刚转暖,温凉宜人,尽管时寒时暖但变化都很轻微,这正是穿夹衣的时候。夹衣是古人春秋季节的时装,介于棉衣与单衣之间,一般由两层布做成,中间没有棉絮,故称夹(也写作裌)衣。当时正是寒食节,气候多变,忽晴忽雨,空气澄新,温凉适度。
上片只字未提海棠,看似闲笔。其实不然,诗人在为海棠花的出现渲染气氛,做好铺垫。下片第一字便是花字,首二句说“花虽不语莺能语,莫放韶光容易去。”韶光指美好的时光,文人们常用她来特指春光,温庭筠在春州曲中便有“韶光染气如娥翠,绿温红鲜水容媚”的诗句,这里不仅出现了花,而且还出现了莺,真是鸟语花香,使我们依稀看到了鲜艳瑰丽的海棠花丛中,黄莺在轻快地歌唱,这良辰美景怎能不引起人们的激赏呢?难怪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不要让这美丽的春光轻易地逝去,让我们共同来享用她吧!最后两句才点清题目“海棠开后月明前,纵有千金无买处。”在春的海洋之中,最值得珍惜的是海棠花开放之后,在明月清辉映照下的那种娉婷婀娜的身姿,简直令人心醉,即使有千金也无法买到这种良辰美景啊! 诗人在婉惜中流露出对海棠花的无比喜爱之情。
海棠是蔷薇科木本植物,叶椭圆形。春季开花,初绽时深红色,开后渐淡,果实近球形,不大,是我国栽培历史很久的观赏类植物。海棠花又以蜀地所产为最上乘,群芳谱曰:“海棠盛于蜀,而秦中次之”(转引自春晖堂花卉图说卷二)。因本词未对海棠做具体的描述,故不知所咏的是哪一个品种。
本词清新自然,毫无雕琢晦涩之感。结构上却巧有心机,读完全词我们就会发现,词人虽未对海棠花精雕细刻,但通篇都深扣海棠下笔。首句的“花无数”便是指海棠盛开如锦的景色。下片首句的“花”也是海棠,虽未点明,但可体会得出。最后一句则明确标出,如画龙点睛,使作者兴奋不已的正是“海棠花开”的情景。这样,海棠花艳丽喜人的形态通过最后二句的激情表现了出来,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极其醒目,效果甚佳。
-
《俊友》 《俊友》一译《漂亮的朋友》,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长篇代表作。该书分上下两卷,写于1885年。小说以巴黎的社会生活为场景,以主人公杜洛阿的发迹史为中心。故事情节围绕着《法兰西生活日报》层层
-
宋·欧阳修 2 六月之庚 3 ,金伏火见 4 ,往往暑虹昼明,惊雷破柱,郁云蒸雨,斜风酷热。非有清胜 5 ,不可以消烦炎,故与诸君子有普明后园之游。春笋解箨 6 ,夏潦涨渠 7 。引流穿林,命席当水
-
行行西陌返,驻幰问车公。挟毂双官骑,应门五尺僮。老年如塞北,强起离墙东。为报壶丘子,来人道姓蒙。
-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诗歌的开始,使用了虚中带实的手法,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和感受。翰林院、集贤殿都在宫禁中,故言“晨趋紫禁中”。从表面看,又是“紫禁”,又是“金门”,不仅说明职务之重要,还更带有一种显赫的威势、甚至炫耀的口吻。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鹊桥会古诗词的作者,内容包括古代诗人描写鹊桥相会的古诗,谁会《鹊桥会》古诗,谁会《鹊桥会》古诗。《鹊桥仙·七夕》【朝代】宋代【作者】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
-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②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③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④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日
-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全盛须臾那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馀草木根。暮天摇落
-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余。②江上空徘徊,天边迷处所。③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④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⑤ 作品赏析①诗题又作“送辛大之鄂渚不及”。辛大:疑即辛谔,行大,诗人同乡好友。②余:原作“绪
-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作品赏析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此诗约作于天宝中作者献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之涣的诗句
王之涣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天场景。上一句表达了羌笛无需责怪杨柳无法吹奏出美妙的音乐,因为春风本就无法穿越玉门关。杨柳被认为是能吹奏出动人乐曲的代表,而这里却强调了不同的声音来源。下一句则进一步表明,春风无法穿越玉门关,暗示作者的心境美好。整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以及作者对此心情的赞叹。在有限的词句中,王之涣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