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钱氏西斋粉红桃花》咏桃花诗赏析
桃花·钱氏西斋粉红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文征明
温情腻质可怜生,浥浥轻韶入粉匀。
新暖透肌红沁玉,晚风吹洒淡生春。
窥墙有态如含笑,对面无言故恼人。
莫作寻常轻薄看,杨家姊妹是前身。
桃花以花色粉红温腻者最为动人,唐代崔护有诗云“人面桃花相映红”。文征明诗于此境切入,着力渲染了“粉红桃花”的色彩之美,以及由此而唤起的审美愉悦和审美联想,用语精思妙悟,诗境俊雅飘逸,实是一篇咏花佳作。
“温情腻质可怜生,浥浥轻韶入粉匀。”“温情”是桃花的粉红之色所产生的情绪效应;“腻质”是拟桃花为人面,细腻粉质之状可掬。“浥浥轻韶入粉匀”,说的是春天的光线纤柔轻飘,浥浥然渗入粉饰均匀的桃花花瓣。这是一个直推至读者目前的特写镜头:桃花如人面,温情腻质,粉饰均匀,且柔柔地沐了春日的和熙。
紧承首联,颔联以精妙的笔墨渲染了新鲜、透明的花色——粉红:“新暖透肌红沁玉,晚风吹洒淡生春。”新来的春的暖意渗透了桃花纯净的肌肤,温红沁于玉色;傍晚的风吹拂桃花酒意双颊,淡淡地涂了一层色泽朦朦的春晕。这是怎样精致的色彩啊,那么自然,那么鲜活。
在优美的静态描摹之后,颈联又给了桃花以动态的观照,点染了它的飘逸的神韵:“窥墙有态如含笑,对面无言故恼人。”在这里,桃花不仅是如人面,而且是有人情了。那桃花倚墙相窥,妩媚含笑;那桃花相对无言,似是故意恼人。这两句诗化用崔护“人面桃花”之典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语,活画出桃花的“有态”而“无言”的娇姿雅韵。
古代诗人以花“比德”,多对桃花贬以“轻薄”二字,杜甫曾有“轻薄桃花逐水流”之句。另一些咏桃花诗则干脆避开固有的“比德”审美观,只论花之形色。文征明则不然,他的诗以“莫作寻常轻薄看,杨家姊妹是前身”作结,表现了独到的审美观念。他的意思是,倘说桃花“轻薄”,也不当以“寻常轻薄”者相看,它原是杨家姊妹的前身,是足可媚人,确确实实给人以美感愉悦的天生丽质。“杨家姊妹”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姊妹。由此看,文征明的诗是足可谓“篇终接混茫”的,留下了不尽的余味。粉红桃花与杨家姊妹交相辉映,“轻薄”固“轻薄”,却怨不得她们自身,谁叫她们生就了如此丽质呢?
-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
-
汉重苏子卿汉重苏子卿 【原文】 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1]加优宠,盖以其奉使持节,褒劝忠义也。上官安谋反,武子元与之有
-
【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语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还没有消灭,用不着考虑建造房舍的事情。西汉名将霍去病领兵在外攻打匈奴,他听说汉武帝要为他修建房舍的消息后,说了上面两句话。两句话表现了霍去
-
洛阳陌上少交亲,履道城边欲暮春。崔在吴兴元在越,出门骑马觅何人。
-
宋·周密2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3。北兵之将至也4,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
-
《换妻记》是一部小说,它通过一个婚姻故事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感纠葛。原文描绘了主人公们因家族利益而违背内心选择婚姻对象的痛苦。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婚姻制度下个体的无奈和权利的束缚,同时也点出了人性中的欲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读这部小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深处的困惑和矛盾,引发对现实生活中婚姻选择问题的思考。
-
元结漫歌八曲(选二)并序壬寅(762年)中,漫叟(元结自号)得免职事,漫家湖上,修耕钓以自资。作漫歌八曲与县大夫孟士源,欲士源唱而和
-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首诗作,通过描绘栏杆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寻。这首诗通俗易懂,简单朴实,语句通顺,符合原义。
-
节妇谣爲朱母赋嗟哉中媾古难(2),况也粤徼谁当旌(3)。有伟硕人贞以静(4),吾采谣者扬其声。邓家处子朱家妇(5),相夫以礼无晨鸣(6)。那期遘
-
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