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勋《晚春送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晚春送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李建勋
携觞邀客绕朱栏,肠断残春送牡丹。
风雨数来留不得,离披将谢忍重看。
氛氩兰麝香初减,零落云霞色渐干。
借问少年能几许,不须推酒厌杯盘。
这是一首惜花诗。在姹紫嫣红、群芳争妍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来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已到了“风雨送春归”的时刻,因此牡丹花常常受到风雨的袭击,易早凋谢,相比较而言,牡丹花的花期短暂。于是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李建勋的这首晚春送牡丹在无数惜花诗中却有独到之处,他把牡丹花人格化,把惜花之情化作惜别之情。李建勋在他的另外一首残牡丹中,也把受风雨袭击后的牡丹花比作“失意婕好妆渐薄,背身妃子病难扶”。因此,在李建勋看来,送别牡丹花,就是送别青春红艳;惜花也是惜时,诗人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李建勋的诗作功底深厚,善精雕语言,晚春送牡丹一诗除了语言凝炼传神之外,而且语气跌宕起伏,语意层层深入。全诗以送别为引线,首联描写了一个颇为隆重的送别场面。首句写诗人邀集了亲朋好友,带着酒具,绕过朱栏,举起酒杯。“携觞”二字起得突兀,把人们一下子引到一个似乎为某一至友践行的场景中,语调是高扬的。下句将语意一转,“肠断残春送牡丹”,原来是在这晚春季节,以极其惆怅悲苦的心情来最后看一眼即将凋谢的牡丹花,语调一下转入“波谷”。这两句语言质朴,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表达诗人对牡丹花的情深意笃。
诗人为什么以这么沉痛的心情来送别牡丹花呢?颔联交待了原因,“风雨数来留不得”,谁也阻挡不了风雨的到来,诗人对风雨摧残他十分珍爱的牡丹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而感到负疚,所以他忍痛重看那风雨过后的牡丹花“离披将谢”的不堪形貌。这两句是诗人痛苦心境的剖白,用词冼炼准确,“离披将谢”形象地写出了牡丹花的破艳、凋零景象,令人情不能堪。“忍”字令人感到诗人那揪心般的痛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诗人饱醮苦汁抒发他惜花之情深。
颈联笔锋转到对送别对象牡丹花的描写,这里诗人没有承上对牡丹花的外貌以加力渲染,而只是写了花香和花色,却写出了牡丹花的灵魂。因为这是受风雨摧残后的牡丹花,写她的花香是“氛氲兰麝香初减”;写她的花色是“零落云霞色渐干”。“初”和“渐”两词用得巧妙传神,令人感到牡丹花的一种人格、情操所在,身虽离披先去,而花香、花色却稍稍地、慢慢地减淡,似乎要长驻人间,透出了牡丹花对人间的丝丝恋情。这里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当然这是诗人的想象和幻觉,写来令人感其依依惜别之情深。
尾联“借问少年能几许,不须推酒厌杯盘”作者直抒胸臆,语意由惜花转为惜时,点明了题旨。诗人在为朋友劝酒时,抒发了青春短暂要珍惜时光的感慨。当然李建勋和其他一些封建文人一样,在惜时的感慨里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这也是他所有惜花诗中所表达的共同情感。如惜花寄孙员外一诗中就有:“侵晨结驷携酒徒,寻芳踏尽长安衢。思量少壮不自乐,他日白头空叹吁。”格调是低沉的,为今人所不取。
-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上元元年初夏作,观“榉柳”,“楷杷”可见。《世说》:王大将军旧有田舍名。
-
古文观止·先秦文·李斯·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
-
风牵钓线袅长竿,短笠轻蓑细草间。春雨蒙蒙看不见,火烟埋却面前山。
-
主父偃论伐匈奴书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桃花的古诗词名句,内容包括关于描写桃花的古诗名句,有关桃花的古诗名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名句。元稹《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齐己《桃花》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白居易:《大林寺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袁中道 其一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 (1) ,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2) ,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 (3) ,任之而已。鲁直
-
王仲修《春日怀秦髯》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②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③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④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⑤ 【注释】 ①秦髯:秦观,因
-
范云修条拂层汉, 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
-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 ① 。均发均悬,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 ② 。(《列子·汤问》) 【注释】 ①均:均匀,均衡。②绝:断绝。 【译文】 均衡是天下最公正的道理,对于有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