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月临花》咏林檎花诗赏析
林檎花·月临花咏林檎花诗鉴赏
元稹
凌风飏飏花,透影胧胧月。
巫峡隔波云,姑峰漏霞雪。
镜匀娇面粉,灯泛高笼缬。
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
元稹所咏月临花即林檎花。首句即写月下风中的月临花。朦胧月光透过林檎,留下花影。飏飏,即飘扬,飞扬。这是写实。接下两联“巫峡隔波云,姑峰漏霞雪。镜匀娇面粉,灯泛高笼缬”运用种种比喻多方面描绘林檎花形象。它好象巫峡峰的隔波云,又好象姑射峰上的一线彩霞染就的白雪,又好象是梳妆镜前梳妆少女匀面的粉白里透红,又好象是高悬灯笼的彩结。似白犹红,似红犹白,白里透红,红里有白。这四个比喻所形成的物象乍一看好象互不相关,巫峡云、姑射峰、娇面粉、高笼缬;细一看,其中巫峡隔波云很自然使人联想到巫峡神女峰,即楚襄王梦见神女之传说,姑射峰,据庄子·逍遥游称:……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处子与神女,都是传说中的女性,镜匀娇面粉,自然不用说是指女性。所以,元稹这里对月临花的描绘,实际上是暗喻其花美如佳人,而且是在作月下观,更增添了迷蒙之美,给人回味不尽的感觉。结末一联“夜夜清露多,啼珠坠还结。”则进一步描写月夜中的林檎花含露欲滴的情景,这是写实。同时又是比喻,将清露比作啼珠,即暗喻月临花如美人夜泣,露多就要坠,坠之后还要结,似乎在说林檎花似佳人夜泣不已。总之,元稹笔下的月临花,紧扣月下这一点,写出了月下林檎花美的特色。那就是朦胧美。花是美的,赏花是在审美。人们在欢赏花的同时也就是审美活动的进行时。同是美的事物,由于观赏者的地位、心情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追求。元稹在这里所欣赏追求的就是一种月下幽会佳人的境界美,在那胧胧月光之下,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迷蒙的色彩,这就更增添了引人的魅力。因为美的事物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要能激起人们追求的渴望,留有回味的余地。白日观花,一览无遗,毫发毕现,当然有其美的特点,就象那工笔绘画,精雕细刻,令人叹其精致。而月下观花,则另有一番情趣。不是一切花都适宜月下观,但就林檎花而言,从元稹描写看,确是适宜在月下观赏。也许,这同元稹的个人所好有关,月夜幽会,赏心乐事,乐而不倦,别有会心,形诸吟咏,自然也就动人心弦了。
元稹是中唐著名诗人,与白居易过从甚密,交情极笃;同是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者。他的诗歌艺术特色是用语华美,讲求词藻,尤擅作艳诗。他的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爱恋情事,委婉动人。其中关于崔张待月西厢,幽会场面更是写得迷蒙如梦,引人入胜。这首月临花也充分体现元才子的才思与深情,是咏月临花诗中颇具特色的上乘之作。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北京中考古诗词有哪些,内容包括北京市初中语文都有什么古诗,北京中考必背古文都有那些,中考必背古诗文北京。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作者: 吴志根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朝宋濂、王祎等
-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
-
古文·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德祐二年(1)正月十九
-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此言,可以为效法。
-
张茂先鹪鹩赋 有序 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
-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①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②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③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作品赏析①习公:习郁,东汉襄阳人,字文通,官侍
-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
名言: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