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折菊》咏菊花诗赏析
菊花·折菊咏菊花诗鉴赏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
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
折菊诗是杜牧又一首赏花诗。所不同的是,不是对花的具体描写和赞美,而是对摘菊动作的感叹。
折,同摘。折菊即是摘菊。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摘菊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境和志向。
首句诗人这样写道,东篱下小路两旁,开满了许多菊花,把小路遮满了。诗人巧妙地用了陶潜的诗:“采菊东篱下”。(晋书·陶潜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不难看出诗人写的菊花开得十分茂盛,惹人喜爱,这为后面摘菊打下铺垫。首句写得自然、平实,且又易引起后面能够生发开去,有所议论。
接着诗人写道,摘得菊花拈在手中独自一人吟诵陶渊明的诗句。触景生情,顺其自然。表现了诗人自己洁身自好,十分孤寂,不甘于在世俗中鱼目混珠。
诗人触景生情,以致下雨衣服被淋得半湿,浑然不觉,不肯归去。可见诗人此时对花眷恋的心情了。此句过渡得恰到好处,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最后诗人用典点题:“拥鼻自知心。”手持菊花掩鼻以嗅,人与花,心心相通。拥鼻,这个典故出自晋书 ·谢安传:“安本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后来之名流,爱其咏而不能及,故以手掩鼻以效之。”诗人爱菊为什么会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忘了秋雨?不怕衣湿?不是,在于诗人爱菊花高洁的品格。秋菊不与百花争春;“我花开后百花杀”;洁身自好……等等美德。这不正是诗人的追求吗?诗人与菊花品格有共同之处,自然心心相通了!
诗人自己一生也是十分坎坷的。他是唐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中进士,因秉性刚直,遭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往来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联系到诗人一生,可以想见他和陶渊明有着共同语言了,那么我们再来看本诗也就不难理解它的含义了!
-
若夫一枝之上〔1〕,巢父得安巢之所〔2〕;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3〕。况乎管宁藜床
-
【原题】:题马致远清溪晓渡图(致远,广西宪掾。子琬,从予学)
-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
【题 解】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20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这组诗都是陶渊明酒后所作,大致可以看出诗人归田之后十二年生活、思想的变化过程。作者以饮酒为题,写饮酒,意不在酒;写醉酒,未必真醉。他是借酒抒怀
-
【4372】南渡北归·离别(岳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71 4万字,2015年8月第1版,68元)16章:[1]浮海说三千弟子;[2]短兵相接;[3]胜利的牺
-
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唯余思妇愁眉结,无限春风吹不开。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 【意思】荷笠: 背负着斗笠。句意: 背着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向着那青山深远处走去。描绘出了高僧入山的潇洒形象。 【鉴赏】
-
五年职翰林,四年莅浔阳。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二年直纶阁,三年刺史堂。凡此十五载,有诗千余章。境兴周万象,土风备四方。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今为春宫长,始来游此乡。徘徊伊涧上,睥睨嵩少傍。遇物辄一
-
张煌言义帜纵横二十年, 岂知闰位在于阗。桐江空系严光钓, 震泽难回范蠡船。生比鸿毛
-
天视自 ①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尚书·泰誓中》) 注释 ①自:从。过:过错。 译文 上天所见,都是来自民众的所见,上天的所闻,都是来自民众的所闻。老百姓有什么过错,都是我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