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夫人《春日看梅花二首》梅花怜人诗作
春日看梅花二首·侯夫人 其一 砌雪无消日,卷帘时自颦。 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 其二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侯夫人是隋炀帝时的宫女,姿容端好,才德兼备,但长期受不到恩宠,闭处深宫,自伤不遇,曾作自感诗三首,抒吐伤春之情。春日看梅二首,是她的抒怀之作。
第一首写梅花怜人之情。“砌雪无消日,卷帘时自颦。”那是一个雪后的晴天,外面寒意犹重。阶砌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她独自卷帘,颦眉不语,庭院中的梅花,已经吐艳了。此时此境,她那孤寂的心灵有谁来温慰呢?她深情地凝望着冷香寒艳的梅花,仿佛自己有了个知心的朋友。“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庭梅似乎也同情她,理解她的心境,特意在枝头先向她露一点春光。是怜惜她的遭境,还是和她有相同的命运呢?她在沉思着。
第二首写人的惜花之情。“清香寒艳好,谁惜是天真?”“寒艳”二字,唯梅花当得,可以说是梅花的代称了。梅花的高格,全在它那清香绝俗而自得天真。这“天真”一词,是她对梅花的高度评价。而唯天真之人,始能识得花之天真,所以这“天真”,又何尝不是女诗人的自评?然而梅花的天真,又有谁来怜惜呢?即我能惜之,又有谁能惜我?所以,“谁惜是天真”,是惜花,亦是自惜。一个“谁”字,道出无限深怨与哀伤。“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梅花不与众芳争妍竞艳,它开在百花之先,可说标格天然,无一毫自矜和媚人之意。梅花谢了之后,随着姗姗而来的是一个风光明媚、“春日载阳”的季节,它虽然凋谢了,却把它的清香,它的幽艳散给群芳。诗至此,感情又由哀怨一变而为开朗。女诗人虽有自伤,胸襟却并不狭隘。她只觉得在那美好自在的春光中,梅花虽然不见了,却处处有梅花天真的身影,那又是多么令人喜悦啊!诗人此时,也仿佛成为梅花,是花是人?人即是花,花亦是人,诗人和玉梅,此刻是化而为一了。
看梅二首,感情真挚而浓烈,芳洁而温馨,诗人先写的是怜人的梅花,接着写怜惜梅花的人,末后则是人和花融为一体。作者正像一株亭亭玉立的梅花。梅花是天真的纯洁的,作者自身也是天真的纯洁的,梅花是清香的寒艳,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可见花怜人人惜花,人是痴情,花也是真情。
此诗形式独特,本为七绝,而在首韵二句各减二字,使全诗结构成为五、五、七、七的形式,近于后来的词作,为长短句的先声。
-
清明初过酒阑珊,折得奇葩晚更妍。春色岂关吾辈事,老狂聊作座中先。醉吟不耐欹纱帽,起舞従教落酒船。结习渐消留不住,却须还与散花天。
-
[清]陶琏一湾一湾复一湾,一滩一滩复一滩。滩高湾曲舟行缓,看尽春江多少山。这是一首和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作品赏析【注释】:①榕--常绿乔木,有气根,树茎粗大,枝叶繁盛。产于广东、广西等剩②宦思--客居他乡的思绪。③这句说:南方的二月,本
-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
-
(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文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名言: (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文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注释: 或: 有人。 句意: 董仲舒放下帏幕讲习学问, 传授给某些程度
-
《巢林宜择木,结友使心晓.》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巢林宜择木,结友使心晓。》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晋·谢惠连《相逢行》,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
-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场重要改革。张居正1567年入阁,1572年任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由张居正主持,他前后当政10年,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在历史上的作用超过明朝任何一位阁
-
作者: 李志获 【本书体例】
-
验方新编黄一九君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医生,他策划出版的《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凡九巨册数百万言,为中医古籍整理一大业绩。其“方剂卷”
-
梦我仿佛身处俄罗斯的野外,一个简陋的农舍里。屋子很大,天花板低矮,有三扇窗子,墙壁刷得雪白,没有家具。房子前面是一片荒芜的平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