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三首》悼亡友诗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三首(其三)·任昉 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 弗睹朱颜改,徒想平生人。 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已矣余何叹,辍舂哀国均。
这是一首悼亡友诗,诗共三首(亦作一首三章),此选其三。范仆射即范云,他卒官尚书左仆射,故称范仆射。“传舍”即客舍。任昉与范云是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两人都是“竟陵八友”的成员。入梁之后,范云官至左仆射,任昉为黄门侍郎、吏部郎。天监二年(503),任昉出任吴兴太守,与老友范云告别赴任,在途数日,即在传舍中听到老友范云逝世的噩耗,为悼念亡友,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从与友人最后一次分手写起。分手不过数日,在途中还不到一旬,友人便溘然长逝了,数日前的一别便成永诀。以分别时日之短,表现噩耗来得突然,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也为未能在友人死前再见过一面而感到遗憾,追忆数日前分别的情景,心情则更加沉痛。三、四两句,紧承上二句而来,从友人的朱颜未改而突然逝世,以写友人逝世事出意外,以此追忆平生友谊。范云死时年仅五十三岁,虽然说五十而卒不为夭,但刚过知天命之年,便匆匆离开人世,年寿不永,令人惋惜。特别是想到几天前分别时范云尚安然无恙,面孔红红的,并不见衰老之态,怎能相信他突然死去呢?友人死时自己不在身边,死时情状一无所知,念及平生友谊,追忆“交欢三十载,死生一交情”(其一)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友人的音容宛在,这一切都一齐涌上心头,愈追忆愈见失友之恸。“何时见范侯,还叙平生意”(其二)呢?现在只有长歌当哭,作诗悼念亡友了。这两句比前两句,更进一层,更见友亡的沉痛。
“宁知”两句,再换一个角度来表现对友人之死全然不觉得,回想起来,哀痛和悔恨交加。据仪礼·既夕礼记载:古代士人,遇父母有疾病,齐撤琴瑟,以示孝意。后常以撤瑟指死亡。“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意思是说:那知我在安然而歌之日,正是您的死亡之时呢?友人物故,本当悲痛,因对此全然不知,却在途中安然而歌,通过这种乖违人情的反常状态,将悲痛表现得难堪难忍,抒情更见深婉。
结尾两句,将自己的悲恸收住,进而表现举国上下,都在为失去像范云这样的国家栋梁而悲恸。“辍舂”典出礼记·曲礼:“邻有丧,舂不相。”即当邻人有丧事时,舂米时不唱歌。或者使杵不发出声音。史记·商君列传引赵良对商君说:“五羝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杵。此五羝大夫之德也。”“秉国之均”,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尹氏太师,……秉国之均。”国钧指有权位的大臣,此指范云。这两句,从一己之悲,推及举国之悲,既表现出范云地位的重要,又表现出他的德望之高,作为悼亡诗,很切合范云的身分,其写法十分得体。诚如张玉谷所说:“前四,以别未盈旬,宛然心目翻起。五、六,痛其死出意外,以上句跌出下句,疑真疑假,愈觉难堪。后二,反将己叹撇开,就国人皆哀,显出斯人关系之重,切范身分。”(古诗赏析卷十七)张氏对此诗的鉴赏,颇为精到。
此诗在抒写悼亡友的悲痛感情上,用由近及远、回环往复的追忆手法,突出友人死出意外,并多层次的表现悲痛之情,真情极切,哀感动人,于悲痛之中,见二人交情之深。笔墨简括,却能娓娓入情,既见情之深,又见情之真。末尾收裹的自然圆转,可见章法之妙。
-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8岁每天背古诗词,内容包括适合七八岁孩子背的古诗,八岁的儿子记忆力特别差该怎么办,一首古诗背两个小时还背不会搜,我应该怎么办八岁女孩只喜欢背唐诗,不喜欢别的背唐诗当然很好,。《咏鹅》 唐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静夜思》 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悯
-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刺客列传(节选)》原文鉴赏
-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祗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
水色昏犹白,霞光暗渐无。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
-
作者: 江淹 【原文】: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
-
李白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
西方文学·荣格 瑞士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