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臧《清平乐·夜发香港》忧国词作
清平乐朱孝臧 清平乐·夜发香港br>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 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光绪三十年(1904),作者出任广东学政,次年,因与总督意见不合,引疾去官,同年借道香港,取水路北归。本词即作于离开香港之际。
词题为“夜发香港”,未加“有感”、“感怀”之类字眼,似乎是一首普通的行旅之作。首二句“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写作者所乘轮船驶出港口后,两舷的灯依次熄灭,作者身处黑暗,而所见之景,也只有洒满了黯淡月色(“荒荒”,黯淡无际貌)的沙滩被海水拍打着,朦胧中,沙滩似是在来回推动、摇晃着它所承载的月色。这是个星月无光、令人惨然不快的晚上,但是,这景色难道仅仅是为了映衬黯然下任的作者的心境吗?若是这样,这首词的意义就小了,然而不——
“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作者并没有多看身边的不快之景,而是迅速调转目光,极目远望,希望能望见搏击空中的苍鹘,一振心神;也就是说,作者不曾为自己的仕途失意悲哀,当此失意之际,他关心的却是“中原”、是神州大地,这是何等广博的忧国者的胸襟。然而,远望和近眺一样,都未给作者丝毫慰藉,虽然他的目光从穹顶落到地平线,但整个天空都找不到一只苍鹘,更伤心的是地平线处也是黑沉沉的,看不到中原的哪怕微如发丝的一点痕迹。这二句,是从苏轼的“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变化而来的,但苏轼当时正从海南岛贬地奉召北归,情绪还有几分乐观,所以他还见到了“青山一发”;相形之下,作者的情绪则是近乎绝望的。然而真的绝望了吗?又不——
上片所写的是视觉,下片转写听觉。“江湖息影初程”,是说作者刚刚辞官,走上了退处江湖的第一步。“舵楼一笛风生”,写轮船的舵楼高处汽笛长鸣,这汽笛声在海风中回荡,听来似乎风声乃是笛声引发而生的。这二句一抑一扬:退隐生涯开始,未免有些低沉,情绪抑郁;但此际传来高亢的笛声、浩大的风声,又令人顿起海风天雨逼人之感,精神转而昂扬。词至此,上片的郁塞苦闷,已被涤去,下面自然将别开天地。“不信狂涛东驶”,闻风起而觉波涌,这是很自然的联想,但“狂涛东驶”,却未必是实景,而是作者的着意安排:“狂涛”可令人联想到“狂澜既倒”;海涛不比江波,流向并不固定,作者指定它“东驶”,又可使人产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之感。然而,这些着意安排,却只是为了一声断喝“不信”!月色惨淡、天无飞鹘、中原不见,这些光景,难道不是象征国势衰弱、狂澜难挽吗?然而作者却断然“不信”。何以“不信”?“蛟龙偶语分明。”这是作者神奇的听觉产物:他在风声涛声大作之中,却分明地听到水底有蛟龙在对话(“偶语”,对语),它们说,水中之神是我们,我们才能决定波涛驶向何方,我们可不信波涛会自作主张东去呢!
那么,“蛟龙”具体何指呢?作者没有说,大概也说不出。但尽管这样,他已经感到,国家虽然多难,却并不彻底绝望,因为神州大地到处有人才,有“蛟龙”,会有人出来挽救危局的。这是一种朦胧的感觉,也是一种确实的感觉,是一个士大夫、一个关心国政者在1905年应有的感觉。
-
蝶恋花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独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
-
日午微风且暮寒,春风冷峭雪干残。碧毡帐下红炉畔,试为来尝一盏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春夜喜雨古诗词,内容包括春夜喜雨诗句,《春夜喜雨》的全部诗句,《春夜喜雨》的古诗。春夜喜雨百科名片《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创作于公元761年。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
-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傅东华《杭江之秋》原文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本文描述的正是作者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到的杭江铁路沿线的自然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古诗词解释,内容包括初中古诗词的鉴赏意思,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的课外古诗词的解释,谁有3首以上的初中古诗词带解释。竹里馆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
作者: 〔日本〕江口涣 【原文】: 那一天,晴空如洗
-
《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
-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
-
十方三界世尊面,都在东坡掌握中。送与罗浮德长老,携归万窍总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