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游园不值》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祖籍浦城(今福建浦城),徙居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约活动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1195—1264)。诗属江湖派,全宋诗录其诗一卷。游园不值写到朋友家的花园游玩没碰到朋友的感受。“不值”,指没遇上。
前两句扣题写游园不值。首句写游园不值的原因,应当说主人外出的原因很多,如访友、出游等,但是诗人偏偏找了一个不是原因的原因,主人不开门是因为害怕外人在园中的苍苔上留下鞋印子。这一方面反映主人对花园美丽的环境很珍惜,一方面也反映诗人的情趣很高雅。“屐”即木屐,一种底用木头做的鞋子。也许是由于格律的限制,次句方正面写游园不值。“柴扉”指木棍子做的园门,可见相当简陋,但是也显得朴素、自然。主人并不富裕,但是还有个花园,可见情趣很高雅。
后两句写游园不值所见所感。钱钟书宋诗选注认为这两句诗脱胎于陆游马上作的两句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但是叶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叶绍翁写园的一角,比陆游取景小而含义深。在‘出墙来’的前面加上了‘关不住’,这个‘关’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一枝红杏’与‘满园春色’相对,又显出春光的洋溢,两句中含义有几层,诗意蕴藉,后来就产生了‘关不住的春光’的说法,这两句诗也常用来形容生活中的这类情况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利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诗人由期望到失望,再到他的期望意外得到满足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显然是满怀期待地去游园寻春的,柴扉紧闭未免让他失望,但是一枝出墙的红杏使他领略到了满园春色,又给他带来了一份惊喜。此诗还有一个突出优点是充满理趣。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这首诗道出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内容或本质是一定会通过形式或现象反映出来的,春天到了,我们即使没见到杏花,也会从桃花、李花、荠菜花、迎春花那儿知道春天到来的信息。
-
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屐迟。把文惊小陆,好客见当时。 作品赏析【鹤注】郑十七、郑十八,兄弟也。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履迟。把文惊小陆,好客见当时①。(此访郑后,郑赠诗而公答之也。上二叙景,下二言情
-
咏月 素性清如水,红尘识苦愁。 若知人有约,急上柳梢头。诗词类别:即事感怀来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廖德中廖德中,1937
-
国学名句“事必专任,乃可责成;力无他分,乃能就绪”出处和解释
【名句】事必专任,乃可责成;力无他分,乃能就绪 语出明代张居正《请专官纂修疏》。事情必须派专人去做,才可以取得成功;一个人的力量不同时数用,事情才会安排妥当。说明必须专事专任,专人专任。
-
《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
-
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句意: 下决心学习, 连吃饭也忘记了, 有了体会高兴得忘了忧愁, 不知将到老年了。 出处: 《论语·述而》
-
凛凛人言君似雪,我言凛凛雪如君。时人尽怪苏司业,不解将钱与广文。
-
稍微熟悉佛教史的人都会知道提婆达多这个人物。“提婆达多”是梵文Devadatta音译,旧译“调达”,意译“天授”。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后来加入了僧团,作了和尚。这个比丘在佛典里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
-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
-
·殷芸·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其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
-
峡外相逢远,樽前一会难。即须分手别,且强展眉欢。楚袖萧条舞,巴弦趣数弹。笙歌随分有,莫作帝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