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619—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赋诗,高宗乾封二年(667)对策入选,授奉礼郎。曾于武则天咸亨元年(670)从军出塞,复于咸亨三年(672)从军西南,累官至侍御史。高宗调露元年(679),武后当权,因数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被贬为临海(今浙江临海)丞。睿宗文明中(684),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檄传天下,武后读之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敬业兵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四库全书收骆丞集四卷,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易水”在河北易县境内,易县就在北京西南不远处。史记·刺客列传曾描写了在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上最悲壮的送别场面,荆轲承担了燕太子丹让他出使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的任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不能不想到这一历史事件。
前两句回顾了上述历史事件,诗人只选择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燕太子丹,他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导演;一个是荆轲,他是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角。诗人还选择了一个细节,即怒发冲冠,将荆轲临别时慷慨激昂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了。
后两句由历史过渡到现实。作者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这种过渡非常自然,特别是“昔时”与“今日”两个偏正词组,将历史与现实非常巧妙地连贯起来。特别是“水犹寒”三个字,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卷一称此诗:“一气挥洒,而重在‘水犹寒’三字,一见人虽没,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一见易水寒声,至今犹闻呜咽。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此诗旨在送别,却写成了怀古诗。诗的结构也体现了这一点,全诗用三句写古,用一句写今。即使最后一句实际上写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可见仍然是在怀古。这一历史事件太感人了,同它相比,送别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
阮籍诗《咏怀诗·独坐空堂上》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本篇原列《咏怀》诗第十七,是写作者孤寂的心情。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做官的讲求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做官的行事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指要想在百姓中树立权威,重在加强自身修养。《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莫敢
-
昔日题舆媿屈贤,今来还见拥朱轓。笑谈二纪思如昨,名望三朝老更尊。野径冷香黄菊秀,平湖斜照白鸥翻。此中自有忘言趣,病客犹堪奉一樽。
-
认识曹多勇已有20多年,初识是在家乡文联举办的第一届小说改稿会上,但当时我们彼此之间几乎未作什么交流,只是匆匆浏览了一下他的小说稿;
-
《绝句两首(其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之一。全诗描绘了秋风凋零、思乡之情的壮美意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诗中诗情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全诗共四句,字数精炼,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读《绝句两首(其二)》,不仅可以感受到王之涣深沉的情感表达,还能从中体会到秋天的凄美之美。这首诗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珍品之一。
-
【4407】“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2 3万
-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地球的名言诗句,内容包括关于地球的名言,诗句,关于地球的名言名句,写地球的谚语诗句。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采取新行动保护和净化我们的地球. 3、控制全球变暖刻不容缓 4、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喜爱家乡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古诗,小学家乡古诗词三首,热爱家乡的古诗。1《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
-
【题 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选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共17篇,记录了一些符合当时道德标准且有突出行为的女子的事迹。本文通过记叙乐羊子妻劝夫捐金、劝夫复学两件事,刻画了乐羊子妻廉洁正直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