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红桥绝句(选一)》记游吊古诗
红桥绝句(选一)·王士禛 舟入红桥路,垂杨面面风。 销魂一曲水,终古傍隋宫。
红桥在扬州市北门外的瘦西湖畔,因桥身成拱形,高跨碧波之上,如彩虹在天,人们又称为虹桥。这是扬州的一处风景名胜。
这首五言绝句既是记游,也是吊古。在山水记游中表现对历史的观照,也是渔洋诗的一个特点。
前两句写景,勾画红桥一带的秀丽景色。扬州北门外有一道曲折的溪流,人称“小秦淮”,折向北之后,便汇入开阔的瘦西湖。红桥便在这二水相交之处。王渔洋红桥游记中写道:“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竹木蓊郁,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溪塘,幽窈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拏小艇循河西北行,林下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舟入红桥之后,景色变得开朗起来。两岸碧柳垂幔,蓬蓬如烟,间有桃花初放,红雾妖娆,恍然如入仙境。诗人用了“面面风”三个字,兴味深长。一层意思是说,风物繁茂,四面皆景,令人目不暇接;另一层意思是触景生情,令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这就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后两句是吊古,诗意为之一转。眼前这个酷似南京秦淮河、杭州西子湖的风景胜区正是当年隋炀帝迷恋的地方。炀帝修运河来扬州以后,就在瘦西湖的北面,蜀冈之东构造了大型的宫苑,专供自己赏玩风景。据记载,当时炀帝在扬州修的宫殿就有西北宫、临江宫、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大雷宫等十余座。其中尤以蜀冈顶端的迷楼为最,其回廊隐曲,移步换境,简直令人入而不得复出。炀帝曾自赞说:“使真仙游此,亦自当迷”。然而好景不长,曾几何时,隋炀帝就风流丧尽,化为扬州的一抔黄土,隋王朝也随之覆灭。李商隐在隋宫一诗中曾深沉地叹道: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瘦西湖今天碧水仍在,大虹桥两岸垂杨依然,只有它们还在终日陪伴着隋宫的遗址,向人们诉说这个令人叹息的故事。这里诗人虽未像李商隐那样描绘一幅凄凉的暮景,却用“销魂”二字将眼前这幕美妙的春景染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读后令人别有一番感受。
美丽的景色和享乐奢侈的一生,永恒的山水和短暂的生命,这样鲜明的对照,引发人感悟的东西很多。与其说诗人是在发思古之幽情,倒不如说是在面对湖水嚼咀人生的真味。这种真味直到今天仍然有它的意义。
-
【原题】:西邻桑间有隙地从可五丈其横五分之一荒蔓瓦砾之所聚也邻翁借予栽竹因赋之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处】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 【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确定 不了归期,此时,巴山夜雨淅淅沥沥,雨 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君:你。巴山: 泛指当时四川东
-
我非皇甫谧,门人如挚虞。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欲令海外士,观经似鸿都。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喻。老马不耐放,长鸣思服舆。故知根尘在,未免病药俱。念君千里足,历块犹踟蹰。好学真伯业,比肩可相如。此书久已
-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 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难,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 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出处】唐杜甫《 兵车行 》。 【译注】当初去打仗时,里长替他裹 扎头巾,如今头发白了才回来,接着又 要去防守边关。两句 诗写唐玄宗的穷兵黩武,可谓一针见血。
-
史达祖本来是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前人之所以盛赞他,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那种婉丽细腻的词风。其实,他的词风并不局限于“婉约”一路。像这首词,就抒发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见的豪气激情,在风格上也显得沉郁顿挫、激昂慷慨,语句铿锵,意境深沉,运笔稳健
-
子谓莫饮酒,我谓莫作诗。花开木落虫鸟悲,四时百物乱我思。朝吟摇头暮蹙眉,雕肝琢肾闻退之。此翁此语还自违,岂如饮酒无所知。自古不饮无不死,惟有为善不可迟。功施当世圣贤事,不然文章千载垂。其余酩酊一◇酒,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教学版·政
【4488】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教学版·政治建设(中组部组织编写,党建读物出版社,16
-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
-
亦称“生存主义”、“实存主义”,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流行的派别之一。丹麦唯心主义哲学家基尔凯郭尔*在十九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