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翃《寒食》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在今河南沁阳附近)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举进士。曾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与汴宋节度使李勉幕中任职。唐才子传卷四称:“德宗时,制诰阙人,中书两进除目,御笔不点,再请之,批曰:‘与韩翃。’时有同姓名为江淮刺史,宰相请孰与,上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也。’俄以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外编补其诗二首。
寒食,节日名,在阴历冬至后105日,通常在清明前一两日。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韩翃的这首诗就描写了唐代寒食节的情况,深受唐德宗的欣赏。
前两句写景。首句写京城长安到处都飘着落花。“春城”指春天的京城长安,“飞花”形容风吹花落的样子。此句概括了暮春时节的美景,因此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次句写皇家宫苑中的柳枝在东风中飘拂的样子。这也是春天典型的画面。
后两句写事。在寒食节即将结束时,皇宫向亲近的豪门贵族传递火种的情况。“五侯”,西汉成帝同时封其舅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这里用“五侯”泛称与皇家亲近的豪门贵族。
借汉代的事来讽喻唐代的现实,这是唐诗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这首诗表面上写汉代宫廷对亲近的豪门贵族的关照,实际上是写唐代宫廷对亲近的豪门贵族的关照。似颂实讽是此诗的一大特点,表面上它歌颂了一派升平景象,实际上讽刺了宫廷对皇亲国戚们的关照未免过了头。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韩翃指出:“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杨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原诗今译】 烟和月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岸沙, 夜晚船儿停泊在秦淮附近的酒家。 卖唱的歌妓不知丧家失国的仇恨, 在江那边还唱着
-
西湖梦(节选)余秋雨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
-
国学名句“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出处和解释
【名句】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用言语伤害人,比刀斧之伤害人还要锋利;用手段伤害人,比虎狼之伤害人还要狠毒。说明以言伤人和以术害人,是人之大忌。术:权术,手
-
《独秀峰》是袁枚晚年重游桂林所作,虽然诸家选评赏析极少,几乎被人遗忘,但细读之,仍然可以从中鲜明地感受到“性灵”说的审美追求。 题名为“独秀峰”,但诗人并未平铺直叙,作一般性的平实说明,而是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这种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 。越明年 (3) ,政通人和 (4) ,百废具兴 (5)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6) 。 予观夫巴
-
【4419】师道(刘未鸣、刘剑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7 7万字,2018年8月第1版,46元)欧阳中石:春风雨露忆恩师。宗白华对郭沫若的发现和扶
-
庭楸止五株,共生十步间。各有藤绕之,上各相钩联。下叶各垂地,树颠各云连。朝日出其东,我常坐西偏。夕日在其西,我常坐东边。当昼日在上,我在中央间。仰视何青青,上不见纤穿。朝暮无日时,我且八九旋。濯濯晨露
-
《石榴·病中庭际海石榴花盛发感而有寄》咏石榴诗鉴赏
-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
首二句“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勾勒出“池馆”的气象景物:天色微阴,春雨绵绵,池塘水涨,已与桥平,细雨又把杏花浸洗一番。这二句似乎实写南园桥边雨中杏花,却分明是虚写风雨摧残中的柳如是,以实写虚,从而得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