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长安秋望》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gǔ),卷二江楼感旧已介绍。文宗大和六年(832)入长安,次年省试落第,遂留寓长安。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举进士。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任渭南(今陕西渭南)尉,世称赵渭南。以后之行止与卒年均不可考。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五首又七句。
首联扣题写长安深秋景象。起句写深秋,凄凉的云朵在曙光中流动。“凄凉”两字反映了深秋的季节特征,也反映了晚唐的时代特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作者凄凉的心情的一种反映。次句写长安的深秋景象,唐人以汉代喻唐代,“汉家宫阙”实际上说的是唐代宫阙。句中“动”字用得好,清何焯唐律偶评分析道:“‘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
颔联承上写长安深秋黎明时的景象。三句写所见,“残星几点”表明天色欲晓,“雁横塞”表明已是深秋季节,雁群忙着飞到南方过冬。四句重点写所闻,“长笛一声”抒发怎样的情感,诗中没有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人倚楼”可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吹笛人依楼,另一种理解为诗人依楼。我们认为应当是诗人依楼而立,这样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只闻笛声,不见吹笛之人,也更有诗意。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特别喜欢这两句诗,“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白天所见长安深秋之景。五句写艳丽的紫色菊花在篱笆边静静地半开着。唐代以前的菊花都是黄色的,唐代才培育出紫色的菊花与白色的菊花,所以诗中特别强调了紫色的菊花。六句写水中莲花的红色花瓣已经落尽,所以显得很忧愁。以“静”形容菊,以“愁”形容莲,都采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菊花品格之高洁,莲花红颜之易老。
尾联表达了归隐之心。七句用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情绪,世说新语·识鉴篇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东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末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说明自己念念不忘故土,左传·成公九年称晋侯见到戴着楚国帽子的囚犯钟仪,知道他的父亲是乐官,让他操琴,他演奏的是南方的曲调,晋侯说:“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此诗的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作者倚楼所见长安深秋之景与所怀思乡之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大雁南飞自然会让诗人触景生情,思念故乡。而“长笛一声”通常也有怀乡的内容,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贺龙夜吟:“一声似向天上来,月下美人望乡关。”“篱菊”当然会使诗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而加强了归隐之心,“红衣落尽”的莲花也能勾起诗人对故乡荷花盛开时情状的美好回忆。尾联的两个典故也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
-
居士身心如槁木,旅馆孤眠体生粟。谁能相思琢白玉,服药千朝偿一宿。天寒日短银灯续,欲往従之车脱轴。何人吹断参差竹,泗水茫茫鸭头绿。
-
作者: 李宗林
-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出处】唐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 【译注1】奉劝那些痴情而年幼无知的女孩子,要记住,千万慎重啊,切切不要将自己的洁白身子轻易地许给别人。这确是警语格言,对幼
-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① 。生庄公及共叔段 ② 。庄公寤生 ③ ,惊姜氏,故名曰 “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④ ,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⑤ 。公曰: “制,岩邑也,虢
-
谷子云讼陈汤疏 臣闻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仄席而坐;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
-
《先秦散文·孙子兵法·行军(节选)》原文鉴赏
-
【注释】:黄山,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区是中国名山之一。本名黟山,因传说为黄帝栖真飞升之地,故唐代改名黄山。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胜,被称为黄山四绝。在宋词中,写黄山的作品不是很多,而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只有汪莘这首词,可谓不可多得。在
-
北风把场院树梢上的雪粒通过门缝吹进屋子里时,烤着大火的亲人也感到了冷。这时,门后的锄发出了声音,那是冷风拂动了锄,锄刃发出锋利
-
央视介绍中国古诗词的节目(央视有一个大学生古诗词的比赛节目)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央视介绍中国古诗词的节目,内容包括央视有一个大学生古诗词的比赛节目,赏读古诗词的电视节目,最近央视有没有播发诗词类的节目。央视有一个大学生古诗词的比赛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二、简介:《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