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莘《谒金门》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谒金门咏牡丹诗鉴赏
汪莘
使君再招饮,牡丹如山,坐上赋此。
檐溜滴。都是春归消息。带雨牡丹无气力。黄鹂愁雨湿。争看洛阳春色。忘却连天草碧。南浦绿波双桨急。沙头人伫立。
谒金门虽是咏物词,却自有一种幽深、哀婉的格调,意境优美,情致缠绵。词中所创造的形象生动鲜明,是一支如歌如画的小令。
词的上片描写了一系列暮春时节的景物。“檐溜滴。都是春归消息。”暮春时节的雨,雨滴疏而雨点大,落在屋瓦之上顺着专为流雨水而设的檐溜往下滴,声声清晰入耳,仿佛都在报告着春天归去的消息。谒金门先以声音起首,马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暮春景象。“都是春归消息”,这看似冷静陈述却饱蕴着情感的句子,诉说着词人不愿让春别去却又无可奈何的心事。雨滴声声,让人不愿听,不忍听,而不得不听。那一声声,都滴在词人的心上。“带雨牡丹无气力,黄鹂愁雨湿。”春就要去了,牡丹知道,黄鹂知道,所以牡丹无力,黄鹂愁雨。那牡丹上的雨珠,就像是它为泣残春而流的泪;那处处湿渍的世界,又怎不让黄鹂忧愁呢?词人饱含着情感看世界,于是他发现世界万物都有情感。他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花鸟身上,于是,花和鸟也就成了情感丰富的生命。
词的下片抒发了一种深深的离愁,写景抒情都用白描手法,创造了一种极有韵味的境界。
“争看洛阳春色。忘却连天草碧。”民间传说武则天称帝时曾诏令百花于严冬时节开放,为之庆贺,“时至百花多开,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便把牡丹贬至洛阳,从此,洛阳牡丹便花繁色艳,成为天下牡丹之冠。“洛阳春色”在这里便代指牡丹盛开时的景象。“连天草碧”,古代文人多以草喻离情。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中有“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煜也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句子。在谒金门中,“连天草碧”也用来喻离情。这两句说,牡丹国色天香,盛开之时,倾城倾国,吸引了无数人争相观赏,甚至曾使人忘记了将要到来的离别。然而,春毕竟是要归去的,纵使是国色牡丹,也要随着春的归去而香消玉陨,在这种时候,又逢离别,怎能不愁上加愁,更令人断肠呢?“南浦绿波双桨急。沙头人伫立”就是这种情形的写照。这是谒金门中写得最好的句子。“南浦”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谒金门的结句创造了一个美丽而凄恻的意境,有如一幅画,令我们驰骋想象。在那浩淼的绿波之上,桨声急促,载着离别之人的船只越去越远,而送别的人伫立在水边遥遥相望。这两个句子以对比的手法,相互映衬,有声音,有画面;上句写动,下句写静,动静相生,愈加鲜明。上句清晰,我们似可听到双桨击水之声;下句朦胧,那位送别之人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身影,但我们却能想象得出他(她)哀伤的面容。“南浦绿波双桨急”,一个“急”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春归了,人去了,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呢?词人并没有说,只留给我们一个画面,一个深深印进读者头脑中的画面。言尽而意未尽,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汪莘的谒金门是一首小令,却层层铺叙,曲折婉转。以衬托、点染等手法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形容尽致。这是一首词意隽永的咏花佳作。
-
殿前欢·离思 张可久 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 相思懒看帏屏画,人在天涯。 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 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张可久:1280-1348?
-
(唐)白居易 余杭形胜四方无, 州傍青山县枕湖①。 绕郭荷花三十里②,拂城松树一千株③。 梦儿亭古传名谢④,教妓楼新道姓苏⑤。 独有使君年太老⑥,风光不称白髭须⑦! 【题解】 余杭即杭州。杭州位于钱塘
-
魏王堤下水,声似使君滩。惆怅回头听,踟蹰立马看。荡风波眼急,翻雪浪心寒。忆得瞿唐事,重吟行路难。
-
古文观止·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予少以进士游
-
作者: 张翼之 《五代会要》三十卷,王溥编撰。他在编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内容包括古今诗句中描写月亮的名句,提供一些关于月亮的经典古诗的名句,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挂席西江上
-
周世宗周世宗 【原文】 周世宗英毅雄杰[1],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2],震慑夷夏[3],可谓一时贤主,而享年不及四十,
-
【注释】 选自《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 损:减少。 补:增补。 人之道: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 奉:供奉。 【赏析】 老子指出,天道与人道二者是有区别的,奉行天道的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
-
为政之道·用人·李斯谏逐客 秦穆公访求贤士,从戎得到由余,从宛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孝公任用商鞅(卫人
-
欲行且起行,欲坐重来坐。坐坐行行有倦时,更枕闲书卧。病是近来身,懒是从前我。静扫瓢泉竹树阴,且凭随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