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白秋海棠》咏秋海棠诗赏析
秋海棠·白秋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尤怡
谁将清泪洒幽墀?散作瑶华别有姿。
最是玉人断肠后,淡妆无语背人时。
海棠品种繁多,千姿百态。,咏海棠的诗,也着眼不同,手法各异。
尤怡这首海棠诗,别具一格,借典把海棠说成是断肠玉人的情泪洒成的。“谁将清泪洒幽墀?”劈头一问,使人想起“断肠花”的典故来:据元代伊世珍瑯环记卷中引采兰杂志记载,“昔有妇人思所欢不见,辄涕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
紧接首句,诗人告诉我们:玉人的情泪洒在幽静的宫中阶前,散开化作精美的玉花,就是这别有姿态的白海棠花。接下句,似乎应该说如何别有姿态,也就是要细说海棠各种姿态了,可是,诗人笔锋一转,却又道出两句:“最是玉人断肠后,淡妆无语背人时。”你看那白海棠默立阶前,多么象淡妆无语、背着他人独立悲伤的玉人。不见其华美妆束,不见其美好容貌,不闻其声,却给人想象余地,收到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这首诗一、二句借典故引起联想还不足为奇,即三、四句可谓有新颖独到之功,玉人滴泪成花,花开又酷似玉人,联想自然,构思别致,造成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凡是写秋夜的诗,都是在月,在露,在星空上作文章,创造一个幽清寂静的世界。如唐顾非熊《月夜登王屋仙台》:“月临峰顶坛,气爽觉天宽。身去银河静,衣沾玉露寒。”就是如此。陈与义这首《秋夜》诗的前两句,也是把几般景色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没有创新
-
词的审美风格的两大类型,犹优美与壮美。它源自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刚柔之说,推衍而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的两大对立统一的辩证范畴。 清姚鼐《复鲁絮非书》云: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
-
【释义】 古代格言。出自 《荀子·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
-
《所志者远,则近者不足为;所见者大,则小者不足计.》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所志者远,则近者不足为;所见者大,则小者不足计。》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张伯行 《困学录集粹》 卷七,立
-
张正见:山赋 张正见何神山之峻美,谅苞结之所成!东垂曰泰,南服称衡,西戎所擅,北狄标名。于是尧值洪流,滔天襄陵,禹敷水土,奠高槎木。
-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老病忌拘束,应接丧精神。江村意自放,林木心所欣。秋耕属地湿,山雨近甚匀。冬菁饭之半,牛力晚来新。深耕种数亩,未甚后四邻。嘉蔬既不一,名数颇具陈。荆巫非苦
-
这首诗名为咏草,而实非咏草,只是借草抒情,构思奇特,别有风味。 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 此诗首联出句似乎是韦应物《滁州西涧》头尾两句的合成:“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面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唯有真正理解我的人,才能读懂我的内心。然世间茫茫众生,何处觅知音?
-
(下坎上坎)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坎之时,用大矣
-
凤求凰司马相如【原文】其一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1]。将琴代语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