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冬菊》咏菊花诗赏析
菊花·冬菊咏菊花诗鉴赏
袁宏道
众芳无不改,篱菊晚犹开。
护叶多编竹,怜香自剪莱。
惊心寒节破,载酒故人来。
忽忆东篱叟,狂歌试举杯。
题为冬菊,实则诗中写的是菊花由秋到冬的经历。诗人借题发挥,抒发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惊诧。
首联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菊花的品格。第一句写万紫千红无不因秋风萧瑟而凋零。第二句写只有那篱下的菊花在晚秋季节才开放。因为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所以后来的诗人往往用“篱菊”把诗人陶渊明飘逸的品格与菊花联系起来。
颔联紧承首联,说明因菊花在晚秋还开放,所以主人百般爱惜,生怕风刀霜剑损坏了这难得的秋色。所以,密密地编结竹篱以护那肥绿的枝叶,亲自剪锄那蓬草蒿莱,为的是怜爱那晚秋的芳馨。
颈联是全诗的宗旨。写的是花,指的是人世间。首句“惊心寒节破”是要害,实际是“寒节破使我惊心”的倒装。有两重意思。其一,诗人结篱锄草,百般爱惜菊花,然而在百花凋零后迟开的菊花,在严冬到来后迎霜斗雪的气节亦不复存在了。为此,诗人心惊。其二,“寒节”是双关语,直接指菊花,间接指人世。“寒节”是指清流寒士的气节。明代是最腐败的王朝,贪污受贿丧尽天良之事比比皆是,人们已司空见惯,淡然处之了。在作者看来没有善根的人如此这般不足为奇,可是高标亮节无视权贵的寒士,在万历年间,也往往弃清混浊,失节而投靠权贵。善恶、美丑、友仇、人兽的颠倒使诗人惊诧。这个“惊”字是古今中外艺术大家的三昧真谛。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千古名句;罗丹的巴尔扎克塑像,呈现出惊恐万状的情态,才被世界承认。袁宏道的“惊心”是诗人的灵感,传递了大明江山走向没落的信息。他的诗“唯恐真之不极也”,而这“惊心寒节破”的警句,便是他对时代的真实感受。第二句“载酒故人来”是生活中寻常小事,然而借故人之酒聊且浇愁也是一点慰藉。
尾联,首句是诗人在对现实失望之时,在怀古中寻求楷模。用“忽忆”二字说明自己在与故人饮酒时,顿时感到自己和真诚恬淡终生保持寒节的陶渊明契合一致了,于是便举杯狂歌起来。
全诗中的一惊一狂便是袁宏道的性灵所在。
-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①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② 维此二国,其政不获。 ③ 维彼四国,爰究爰度。 ④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⑤ 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⑥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⑦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
【3944】经济学笔谭(王东京著,人民出版社,26 4万字,2016年8月第1版,69元)△共18部分:①古典名篇: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政
-
[汉]司马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引用的这两句
-
论题解析 [解题]友谊(friendship),指朋友的交情。同亲情、爱情一样,友谊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手与手的相牵,心与心的交汇。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析题]每个人
-
加强军事设施建设,增强军事实力,发展农业生产,广积粮草,发展经济基础,在各路军事势力蜂起之时,不急于称王。 公元1352年,朱元璋在濠州 (今安徽凤阳县东) 投奔郭子兴,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死后,韩林
-
仙游寺前别,别来十年余。生别犹怏怏,死别复何如?客从梓潼来,道君死不虚。惊疑心未信,欲哭复踟蹰。踟蹰寝门侧,声发涕亦俱。衣上今日泪,箧中前月书。怜君古人风,重有君子儒。篇咏陶谢辈,风衿嵇阮徒。出身既蹇
-
【名句】迷人之迷,其觉也易;明人之迷,其觉也难。 【译文】糊涂人的迷惑,让他明白比较容易;明白人的迷惑,让他觉醒就比较难了。
-
《重楼玉钥》系中医喉科专著。清郑梅涧著,约撰于清乾隆年间,曾经郑氏同里知己方成培整理,其子郑承瀚增补,初刊于道光十八年 (1838),清《八千卷楼书目》最早著录。主要版本有清道光十八年苏城喜墨堂初刻本
-
【注释】:
-
千二百轻鸾,春衫瘦著宽。倚风行稍急,含雪语应寒。带火遗金斗,兼珠碎玉盘。河阳看花过,曾不问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