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隐者《答人》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太上隐者,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录此诗,题下注:“古今诗话云: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隐者”即隐士,指那些隐居不仕的人。有些隐士对现实不满,不肯做官。还有的人通过隐居扩大自己的影响,为出仕走终南捷径。“太上”指三皇五帝之世。自称“太上隐者”,有自我夸耀、故弄玄虚的味道。
前两句写太上隐者的行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偶然来到松树下,想休息就枕着石头睡觉。不过这两句诗写景如画,所选择的景物虽然不多,却颇符合隐者的身份。
后两句写太上隐者回答好事者的话,说自己对世事漠不关心,甚至连具体的时间概念都弄不清楚。“历日”现在叫日历,过去叫皇历,起初是由中央政府颁发的记载一年中的节气、月令、黄道吉日等的工具书。过去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生动地说明了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而这两句诗也表现了太上隐者超凡脱俗的精神面貌。
此诗为读者塑造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其闲云野鹤之性情,随心所欲之行踪,悠然自得之神态,都跃然纸上。应当说他所写的内容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生活在山中,没有历日,又不同俗人来往者,不知何时过年过节并不奇怪。
-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① 。白圭之玷 ② ,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抑》) 注释 ①柔嘉:温和而美好。②玷:污。 译文 讲话当心要记牢,端庄举止很重要,品德温和又良好。洁白玉圭
-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
[北朝]民歌 其 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其 三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其 四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乐府诗集》
-
显 ① 比 ② ,王用三驱 ③ ,失前禽,邑人不戒 ④ ,吉。(《易经·比》) 注释 ①显:明示,彰显。②比:卦名,象征众阴比附一阳。③王用三驱,失前禽:《礼记·王制》中有“天子不合围”的说法,即天子
-
在我的老家冀南农村,孩子和妇女是不能上桌的。桌是一米见方的方桌,高一米许,放置堂屋的中央,两边各配有一把太师椅,还有略高于桌面摆放
-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
汪绎 一种风流得自持,水村天与好腰支。 月残风晓无穷意,说与桃花总不知。 《柳枝词》之类的诗,尽管题目都点明写柳,但诗人们在诗中对于柳枝都只是一种比兴、借用或表示一种寄托。《晚晴簃诗话》评介汪绎为诗“
-
《海棠·满江红乙卯咏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李曾
-
野有蔓草 作者: 张毅蓉 【本书体例】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