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苏曼殊《本事诗·春雨》由春雨勾起思乡诗篇
本事诗·春雨·苏曼殊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人生的经历固然可以写成一部大书,却也有人只将它浓缩在短短的诗行里——此时正当一九零九年,日本江户,一位26岁的青年僧人正独立楼头,面对着栏外的霏霏细雨,吹奏着一管“尺八”之箫。听那流出的音韵,悲抑纡余、阴深凄惘,令驻足倾听的雨中行人,也禁不住哀哀欲泪了。看来这孤僧全不似野鹤闲云,胸际亦别有一种难言的伤怀。
这伤心人就是苏曼殊——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柳亚子语)的作家、诗人兼画家。因为善于作画,作起诗来也漾曳着极凄美的画意。“春雨楼头尺八箫”之起句,正以疏淡的绿雨为底色,寥寥数笔,即活现了一位吹箫楼头的孤僧身影。与此相伴的,还有画不出的袅袅箫音,忽徐忽疾,久久交缠在一片雨丝之中。
而后从楼头传来一声长长的喟叹:“何时归看浙江潮?”——这喟叹无疑挟带着牵人心魄的浓浓客愁。它先以“浙江潮”(即钱塘江潮)所幻化的千军呐喊、万马奔腾的壮境,将诗人的思绪一下带回了遥远的祖国,带到了秋光如染的杭州。“昨秋养病武林”,与好友同游西湖、共听潮声的情景,此刻“尚形梦寐间也”(见诗人同年致刘三的信)。但“何时归看”四字,则又如一声清磬,将这美好的梦寐惊醒。而今的诗人,却早已在异国、为异客、成了“远远孤飞”的“天际鹤”,“绝岛飘流”的“一病身”(见苏曼殊同期诗作)——听的是他乡的春雨,穿的是异邦的僧衣,吹奏的也是“状类中土洞箫”的东瀛“尺八”。透过霏霏的雨丝翘望西南,惟见茫茫一片海天:他的故乡,那片日思夜梦中的可爱故土,究竟又在哪里?何时方可归临?
没有人回答他的深长问叹。诗人茫然四顾,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在异国的撩乱春雨中,在车来人往的喧闹间,诗人愈加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于是他叹息着挂上竹箫,幽幽地步出城郊。“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一个脚履草鞋、手持破钵的孤僧,就这样在樱花如云的岛国上踽踽独行。他仿佛在默默自问:“我是谁?”是三次剃度,悠闲得如“行云流水”的禅门佛徒?还是“日日思卿令人老”、“瘦尽朱颜只自嗟”(分见寄调筝人、何处)的多情诗人?或是那个“披发长歌览大荒”,就是出了家,也会“袈裟和泪伏碑前”(见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谒平户延平诞生处)的热血青年?
——这一切,都正是他往日那不羁而又孤孑的流浪生涯的写照。“异域飘零,旧游如梦”;“庸僧无状,病骨支离”(致柳亚子书)。虽然在痛苦、绝望中几经剃度,但天生的热血之性,又时时驱使着他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异国痴情女子的青睐,也常会令他怦然心动——这就是他:一位既热情、又颓唐;既富于尘世欲求,又企求在逃禅学道中获得宁静的复杂自我。种种矛盾和痛苦,由此交织在一起,竟使他常常“无端狂笑无端哭”(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那隐藏在“芒鞋破钵”后面的真实面貌,不仅别人很难辨“识”,就连诗人自己,怕也很少能够自剖、自“识”的吧?而今他就这样,带着几分孤傲,几分落寞,几分茫然和无奈,“踏过”一座又一座木桥,在如燃的异国樱花中,继续走他的未尽生涯……
在短短的一首绝句中,诗人展开自己那“落叶哀蝉”般的身世,以抒写茫茫人生中对故国的怀念、对世界的迷惘,而且染境如画,使自己落魄异邦的神情音容呼之欲出。这运笔实在是精妙的!所以,当杨德邻慨叹此诗“不着迹相,御风泠然”(锦笈珠囊笔记),于右任惊呼为“尤入神化”(独对斋笔记),而共推为苏曼殊之代表作时,读者想必都不会有异词吧。
-
荡之什荡之什 荡之什,包括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卬(yǎnɡ)、召旻(mín)11首。该组主要反映西周末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3 , 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 4 , 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5 ,大块假我以文章 6 。会桃花之芳
-
儒学虽然从佛教传入之始就开始排斥佛教,但实际上儒学对佛教的融合吸收也是始终不断的。而佛教也十分懂得“入乡随俗”的道理,它传入中国后不仅努力克服儒学的矛盾,而且不断地援儒入佛。论证儒佛在根本上的一致性,
-
苏氏文集序苏氏文集序 【原文】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
-
林则徐送我凉州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小丑跳梁谁殄
-
郑燮《满江红·金陵怀古》 郑燮 淮水东流,问夜月何时是了? 空照彻飘零宫殿,凄凉华表。才子总缘杯酒误,英雄只向棋盘闹。问几家输局几家赢? 都秋草。流不断,长江淼; 拔不倒,钟山峭。剩古碑荒冢,淡鸦残照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国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内容包括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古诗词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方法。(一)以读促悟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
-
[宋]苏轼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在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颍州,即今安徽阜阳。颍州有西湖,是游览胜地。赵德麟,即赵令畴,当时为颍州判官。元祐六年(1091),苏轼调知颍州。由于颍
-
作者: 〔日本〕东山魁夷 【原文】: 鸟儿飞过旷野。
-
【3250】生活十讲(蒋勋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万字,2017年7月第1版,48元)△十讲:①新价值;②新官学;③新伦理;④新信仰;⑤谈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