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亨贞《扫花游·春晚次南金韵》闺情闺怨词作
扫花游邵亨贞 春晚次南金韵 柳花巷陌,悄不见铜驼,采香芳侣。画楼在否?几东风怨笛,凭阑日暮。一片闲情,尚绕斜阳锦树。黯无语。记花外马嘶,曾送人去。 风景长暗度。奈好梦微茫,艳怀清苦。后期已误。剪烛花未卜,故人来处。水驿相逢,待说当年恨赋。寄愁与,凤城东、旧时行旅。
词题中之“南金”,即钱应庚,与其兄钱霖都是与作者同乡的知名文人,三人间诗词唱和最多。此首原唱已不可见,不过从和作来看,采取的是代女子立言的比兴手法,显然只是步用原韵以寄托怀抱而已。
“春晚”自然指春季的某个黄昏,但诗词中用上这样的题目,往往连带“春”也染上了一种“晚春”的色彩,表现的也多是春事晼晚、芳草迟暮的内容和情调,这正是中国文字富于暗示性和延展性的特色。本作也不例外。词中的女子来到曾经度过青春时代的京城(词中所谓“凤城”),巷陌依旧,但昔日生活中的侣伴早已各奔东西。“铜驼”用晋谚“铜驼陌上集少年”(见陆机洛阳风土记)典故,“采香芳侣”,既点出所代言的女子身份,又以采拾香草代表了女子踏青赏春、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女子找到了熟悉的画楼,登楼倚栏,迎接她的是夕阳东风中传来的几处凄凉笛声。她进一步回想起了早年的一段失败了的恋情(“闲情”用陶潜闲情赋意,指男女风情),也记起了在此处与情人诀别送行的一幕。词作的上片尽管在春天的背景下展开,却是凄清冷寂,充满了失落与感伤。
下片纯写女子的感想。一年年时光不知不觉度过,尽管女子护持着昔日的情愫,但无情的现实却冷酷地葬送了希望,连“好梦”也那么吝啬。一个“长”字,一个“奈”字,诉出了她长日蒙受的心理煎熬。说好的约会没有兑现,也无从得知对方的行踪音讯,“剪烛花未卜,故人来处”,古人相传烛心余烬爆作花形,即意味着有行人归至之类的喜信,如杜甫即有“灯花何太喜”(独酌成诗)的诗句。而这里的“烛花”,不过是“好梦微茫”的又一印证。不仅如此,连女子本人也踏上了漂泊的人生旅程,所以下文会有“水驿相逢,待说当年恨赋”的联想。恨赋为江淹的名作,所谓“古人不称其情,皆饮恨而死”(文选·恨赋李善注),这里指的是蚀骨断肠的离情别恨。然而“待说”两字,却又表明这种相逢仍只是难以实现的梦想。于是女子只能自我抒发出内心的哀愁,凭空想像它们会为劳燕分飞的昔日旧侣们所收悉。苍凉的结尾,进一步显示了女子在春晚中的幽怨与无奈。
用闺情闺怨的比兴来借题发挥,是古代文人的常用手法。本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女子“艳怀”中恋情的那部分内容淡化,让她抚今追昔的怀念对象扩大到“采香芳侣”的一切“故人”。这样处理,就更容易接近作者春晚唱和酬赠、思念友人的题旨。全词风调邈绵,清婉可诵。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谓作者词作“隽永清丽,颇有可观”,此作堪称一例。
-
名言: 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 注释: 臻(zhen真): 到。 句意: 如果能经常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缺点就会日益减少, 来到你身边的将是幸福; 要是只喜欢别人表扬你,
-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词一开始,便写友情难舍之意:“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这是借“天气”写“人情”。说天也懂得多情留客,那么,人意岂不比天意更切?不言已,而言天,这是借
-
割青草的小姑娘遍坡绿草野花都是她的小姊妹她能叫出所见野花的名字她能知道所見青草的习性她每割下一草一花嘴里都不由地唤出它们的美名然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题,内容包括古诗鉴赏题第二问是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虚实结合的古诗词,高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中下面这些的答题模板(答题套路)该怎么写动静。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
-
元人郭居敬所辑的《二十四孝》中,有孟宗哭竹一目,叙三国江夏孟恭武,母亲酷嗜吃笋,冬日无笋,母思食甚苦,恭武因此入林哀叹,孝感动天,笋忽迸出。 孩童时候听完塾师讲述这段故事,头一个感受不是使我为孝道所激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政治建设卷
【36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政治建设卷(马建堂总主编,时和兴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9 25印张,2018
-
柳宗元 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曰李赤。游宣州,州人馆之。其友与俱游者有姻焉,问累日,乃从之馆。赤方与妇人言,其友戏之。赤曰:“是媒我也,吾将娶乎是。”友大骇,曰:“足
-
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 ① 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 ② 起三更。 【注释】 ①午桥:地名
-
《曝书亭集》有《风怀》二百韵,朱竹垞未通籍时为其幼姨所作也。姨,冯氏,世居碧漪坊,与朱宅相近,即《风怀》诗中所谓“居连朱雀巷,里是碧鸡坊”是也。竹垞少尝读书冯宅,年十七,赘焉,与幼姨情益笃,而家人防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