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辅《南浦·夜寻琵琶亭》抚古悲今词作
左辅 南浦·夜寻琵琶亭 浔阳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断岸高低向我,渔火一星星。何处离声刮起?拨琵琶、千载剩空亭。是江湖倦客,飘零商妇,于此荡精灵。 且自移船相近,绕回阑、百折觅愁魂。我是无家张俭,万里走江城。一例苍茫吊古,向荻花枫叶又伤心。只琵琶响断,鱼龙寂寞不曾醒。
琵琶亭在江西九江城西的江岸上,因白居易琵琶行诗境而建。宋刘攽中山诗话:“江州琵琶亭,前临江左,枕湓浦,地尤胜绝。”“胜绝”代表着诗意,何况这里先天具有着诗意的积淀,前来的人们能从重温白诗中产生自己的人生感受。本篇正是这诸多因素的结晶。
上片写夜寻。起句“浔阳江上”,是点明地点,更是为了同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起句呼应,建立诗意与词意的联系。次句点明时间,“三更霜月共潮生”昉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句,时地不同,而江潮波涌、水月交辉的景象感受则无不同。泛舟江中,遥望两岸地势起伏、渔火闪烁,两句中插入“向我”二字,静态便增加了动感,真实地传写出在随波低昂的舟中所得的视觉印象。霜夜三更,除了江声恐怕不再会有其他的响动,而词人却听到了“离声刮起”,根据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忽闻水上琵琶声”的诗境,可知“离声”就是指“水上琵琶声”。千载之后江面重闻,显然是作者因江上风声、潮声所引起的幻觉。词人也不否认这一点,但又固执地维持着这种错觉,将它指认为白居易(“江湖倦客”)、琵琶女(“飘零商妇”)精灵的再现。这就表明了作者早已神融心往于“琵琶亭”的目的地,传神地表现出了“夜寻”的虔诚与迫切心理。当然,从“空亭”二字的点出,也暗示目的地是越来越近了。
下片写登亭。“且自移船相近”,又有意用上了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字面。泊舟入亭,绕栏徘徊,词人意绪愈难平静。“觅愁魂”三字,上应“荡精灵”,而“觅”字更将“夜寻琵琶亭”的题面伸引一步。盖琵琶亭并非作者寻觅的终极目标,其所追求者,是与千载之前诗人商妇的精神契合。换句话说,览胜是第二位的,怀古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词人既与古人在心灵上契合无间,抚古悲今,自然联想到自身。词人自比张俭,张俭为东汉的清流人物,在朝中无以存身,长期亡命天涯。作者时为湖南巡抚,在政治上固无张俭的失意困危,但“万里走江城”的远离家乡,也确实会令人悲从中来。其实“无家张俭”,也就是琵琶行中“天涯沦落人”的别种说法,在琵琶亭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自我认同之感。所叹同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时节,当年浔阳江头的琵琶声却成了绝响,“鱼龙寂寞秋江冷”(杜甫秋兴八首其四),只徒然留给后人一种凭吊式的伤感。结末的四句,充满前不见昔贤、后不见知音的怅惘,为“夜寻”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
全词身心投入,出入今古,寄托遥深。谭献箧中词评谓“濡染大笔,此道遂尊”,说出了它给读者心灵带来的巨大的震撼力。
-
石延年《古松》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 ① 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 ② 苍藓静缘离石上,丝萝高附入云端。 ③ 报言帝室抡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④ 【注释】 ①森森:繁密貌。铁衣:
-
元戏剧《王实甫》鉴赏 《丽春堂》全名《四丞相
-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①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七) 注释 ①老吾老、幼吾幼:前面一个“老”、“幼”是动词,意为以某人为老者长者从而孝敬他,以某人为幼儿
-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
-
闭门感秋风,幽姿任契阔。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露光泣残蕙,虫响连夜发。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梦中相聚
-
环滁皆山也〔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3〕也。山行六七里,
-
文非经国武非英,终日虚谈取盛名。至竟开门延羯寇,始知清论误苍生。
-
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王孙宴其下,隔水疑神仙。宿露发清香,初阳动暄妍。妖姬满髻插,酒客折枝传。同此赏芳月,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
-
这首词写老友别后的凄凉寂寞心境,同时写自己对老友的深切思念之情。会宗名沈蔚,吴兴人,是词人的老朋友,也是当时有名的词人。沈蔚与毛滂、贾耘老等为诗友,有诗词唱和。 首二句“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断”。开头即从别后写起。词人晚年官运不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上古诗词三首板书,内容包括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五年级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诗意。《泊船瓜洲》[ 宋 ]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释义: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